您现在的位置: 万科实验学校 >> 首页

《在班级内实现学生均衡发展的途径的研究》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4-27 20:35
字号 :T|T

 

一、课题的提出

一个时期以来,均衡发展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专家们恨不能在一夜之间“均贫富”,将学校的资源重新分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人们对均衡如此钟爱,皆因过去发展中不均衡的现象太多,城市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之间、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的差距拉大,城乡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突出,教育公平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属于宏观或中观层面的教育战略问题,这是一种教育错觉。应该说,学校才是真正体现并落实教育均衡发展的主阵地,而教育均衡发展又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由于不同的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同的环境,具有不同的经历和经验以及不同的智慧品质、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对教育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在一些班级,有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有流动人口子女学生,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等,因此,不同学生的发展程度必然存在差异。本研究,将有利于总结在班级内实现学生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有利于研究新的历史时期义务教育发展中所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对我国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鲜明的实践意义。

二、对学生均衡发展的定位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最本质的特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应以实现全体学生均衡发展为目标。我们认为学生的均衡发展是指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决不是指学生各学科或各领域平均发展,等速发展。师资、生源、环境、历史积淀……方方面面客观上的差距决定了各个学校学生的发展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强求平均、同步发展,最终只能是大家都没有发展;只有让强者更强,让薄弱者迎头赶上,逐步好起来,才能确实改变学生间发展失衡的状况。我们认为每一班级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变化,每一个学生都要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的均衡发展。美国从 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届政府都把推进教育改革、重视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布什总统在宣誓就任总统后的第二个工作日,即2000年1月23日,就制定了联邦政府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新政策,并公布了«不让一个儿童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的教育蓝图。这个教育蓝图特别强调了重视教育公平,要帮助处于不利情况下的学生,并要奖励“不让一个儿童落后”的学校。2002年9月8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参观一个地方的“确保起点”项目中心时发表讲话,强调说:“我们的目标是在一代人中消灭贫困,不把贫困带到第二代。无论一个人的出身背景和阶级,每一个人都能享有我国日益增长的繁荣。”同时还强调:“我们要实现真正的平等 —— 平等的身份和平等的机会。”“确保起点” (Sure Start)是英国政府消除儿童贫困和社会排斥的一个里程碑。日本和韩国同样十分重视基础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问题。两国的义务教育已经基本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所有的小学、初中,只要有智力障碍和伤残儿童的,都有为这些儿童专设的教室并配有受过专门培训的教师,对外国儿童也是如此。不仅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校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广大民众也有极大热情。仅以美国为例,拥有1000万美元以上资产的基金会已有3000余个。如著名的卡内基改进教学基金会、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上述基金会的资产总额当时就约为145亿美元,其中教育是基金会活动中获得最多好处的领域。

与国外的义务教育发展相比,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得还很不够,均衡程度、优质程度还比较低。我国的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均衡发展教育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如江苏扬州市“初中教育的均衡发展”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开展的“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林中坤开展的“学生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等,这都为我们开展此课题研究提供素材,并增强了我们开展此课题研究的信心。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政策依据

1、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重之重的战略地位,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党和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推进本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来认识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2、1986年,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

3、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二)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素质。素质教育的理念的积极意义在于,抛弃旧的办学模式,创造一个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学习共同体”。“讲究公平、追求卓越”,所有学生都有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即人人都能接受适合其自身需要与特点的教育,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需求、身体需求、社会需求、情感需求、道德需求”,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更高的读写能力、技术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钟启泉«个性发展与教育改革»),求得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2、教育心理学理论。人的心灵永远不囿于陈规戒律,不满足于已知的世界,它是不断开拓的。只有在个体生命完整和谐的状态下,各种精神能力才可能充分健康地发展起来,并互相达到协调。因此,整个教育过程都必须充分保证受教育者各种潜能的发挥,应该充分调动主体的各种能力,使个性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创造力。

3、新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发展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科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均衡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价值与创新

本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操作价值。在班级内如何实现学生均衡发展,是一个此前研究尚显得薄弱的空间。对在班级内实现学生均衡发展途径的研究,过去较多地从区域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面切入,在班级内实现学生均衡发展,至今还未见到有较为系统较有现实操作指导价值的研究成果问世,这就使我们的研究既能适应现实的迫切需要,又具有相当的开创性。

其次,在班级内实现学生均衡发展途径的研究还具有较强的理论探导价值。学生的均衡发展与素质教育、学科规律、心理奥秘等方面的关系,在班级内学生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等,都具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值得投注精力进行深入的开拓性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并形成在班级内实现学生均衡发展的途径。

2、总结一套城乡学生混合组班学生差异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和谐地发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自律,学会创造的方法。

3、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逐步实现“教师——学生——学校”三个均衡发展。

(二)、其主要研究内容

1、在班级内实现学生均衡发展途径的研究

2、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研究。

3、影响班级内实现学生均衡发展途径的主客观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4、班级管理体制与学生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5、教师发展与学生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主要步骤

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充分吸纳当今国际国内教学论、素质教育论、学习方法论、心理学、行为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以具体教学实践经验为依托。

八、量变的控制

(一)量变的界定

本实验研究的是在班级内实现学生均衡发展的途径,因此,影响师生教学活动的师生心理状况、学习态度和家庭、社会环境以及教学活动中的突出事件是自变量。因变量是在班级内实现学生均衡发展的途径及对实验过程中突发事件的控制。

(二)干扰变量的控制

1、平衡法。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让各班在教学力量、学生基础、性别比例、教育资源、学习时间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基本相同。

2、“盲法”控制。在实验过程中,不让学生知道是在参加课题实验。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表述

一)如何在班级内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我校本着“培养一生幸福的人”的极富“人本主义”的办学宗旨,摸索出一套德育管理模式,研究过程进展顺利,效果较好。

(一)全员班干制

班干部是指所谓的“学生官”。学生当官应坚持学生本位,学会交往、提高学生素质的是学生当官的根本目的,“学生官”必须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工作。
   
明确了学生官的特点,也就能明确班干部组建形式的优劣。因为“学生官”的产生、组建的过程本身既是教师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全员干部制激发学生积极性,给了大家展示自己的机会。
这使每一位学生都多一种经历,多了一分体验,事实上,不同的班干同样会有不同的体验。我校教师成功地把“全员班干制”当作激发某些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教育策略进行运用,并把它作为学校的基本制度长期地稳定下来。

 

全员班干制实施前后学生心理调查统计(抽样人数500人)

(二)无人监考制

 无人监考制是为了淡化考试概念,培养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诚信。在一定意义上,监督者的在场,是考试这一程序得以公正进行,考试获得公正结果的前提。无人监考制则将这一前提置换成百分之百的学生怀着百分之百的诚信参加考试,监督者彻底退场。

我校自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在全校20个班的各次检测中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审查通过的方式实施了无人监考制,学生由开始的“不理解”到“踊跃参加”,并把获得参加无人监考的资格当成一种荣誉。

自愿参加无人监考人数统计(七年级585人)

 

   三)统一着装制

哲学家都说:"存在就是合理!"发达国家如韩国日本学生都要穿统一服装.中国人看重的集体精神就要从小培养.孩子一小就把注意力放在穿着上, 不仅加大家长的负担,而且也分散了他们的学习注意点,中学生统一着装首先会体现一种青春气息;其次,会有助于识别身份,便于管理和体现学校的管理模式

至于个性问题,中学生在学校中还不应该在穿衣这种外在的形势下来显示自己的个性,应该在其他方面来显示个性,以避免由个性转变为一种相互攀比不良习气。

虽然人们对统一着装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我校还是坚持实施了这一制度,并以实在的成效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同。

 

二)关于学生中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我校一直把它当作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魏书生曾说过这样的话:“爱孩子是人,爱学生是神。”我们不是神,我们只是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关注他们的现在,更关注他们的未来。

   我们知道,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如果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不能得到及时的关注,不仅会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而且他们走向社会后大多会转化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成为社会进步的消极力量。因此,我们应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人类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和认识这一问题,进行积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弱势”是针对“强势”而言的。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包括身体残弱者、心理不健康者、单亲家庭者、经济困难者、学习困难者等等,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是敏感、自卑,思想上总有挥之不去的阴影,心理上承受了与这个年龄不相称的压力,带给学习  的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

弱势群体的弱势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因此教育者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看待和认识这一问题,需要建立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参与的系统工程。要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把更多的关心洒在他们的身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不像经济中弱势群体,简单的经济援助能解决一切。要讲究策略,在帮助这些弱势群体时,要注意避免居高临下的恩赐态度,更不要把自己当成“救世主”,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和平和的态度去介入这种助人的关系,并将最终的落脚点放在受助者的“自助”上。

关注弱势群体,提高弱势群体的能力和素质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提高学习者整体素质,使其全面发展、全体的发展,实现教育宏观目标,是教育实践领域的深化,是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只有这些弱势群体也发展了,我们才能顺利地实现教育目标,才能最终避免教育失败。

如何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进行教育,我校课题研究人员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归纳出以下四个过程:

1.     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

2.     耐心细致,切忌挖苦讽刺。

3.     寻找闪光点。

4.     给予爱心,呼唤正义。

十. 中期研究结论

一年来,我校课题研究小组侧重前两个问题的研究,根据我校实际,

结合课题需要,创造性地制订了一些规章制度,摸索出了一些如何在班级内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的不成熟的经验和方法,所推行的德育三项模式已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并在全市范围内试行。

十一。课题存在的不足之处

1.学校投入还需加大。

2.研究数据还有待进一步核实、精确。

3.研究对象还须增加,以增加试验报告的真实性、科学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孔企平:«论学习方式的转变»,载于钟后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关文信编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3、关文信编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4、严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处理好十大关系»[J]。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

6、林中坤«均衡发展的策略»[J]。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实验学校课题组

二OO

 

邮编:423000

电话:0735—8888212 

  0735—8888239

 0735--2158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