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魂花境中 灿烂的梦 打败贪婪 赢取无畏 勇气试炼 奇幻国际 神秘而美丽 盛开着因 美好理想 信念而诞生 灿烂梦之 蕴含着朴实 需求挺身而出 花境的安定 使命基本信息 强烈地为看护 无畏信念 火热朴实 主打一个 新老适宜 能够获得 轻松到手 资源动动手 从此不求人 能够领到时装 幻蚀灵翼 保护新火 冬季应战赛 琼巅巅峰对 实力的检测 策略的碰撞 取胜的要害 也将全面升级 给你无限惊喜 针对性提高 面临全新应战 需要团队成员 严密配合 详尽的操作 平衡性调整 绝学作用 系统将愈加完善 场景沐浴 与老友再攀 配备挑选 要求十分高 加成才能 发挥到极致 额定加成 满武功特点 威力最大化 挑选火特点 怪物的防护 强化等级 五色作用 损伤直接爆炸 突破强化极限 作用特点 磐龙耳环 乾坤移动作 百分比添加 最大化堆叠 差距都是 项圈方面 天神护符 特点的项圈 没有的小伙伴 影响微乎其微 戒指方面 原始指环 高面板损伤 工作必备 防具方面 硬性要求 直接做武防套 提高生存 挑选霸天虎 特别配备 披风门甲 额定有经历 门派战甲 只添加防护 骑兵训练 尽量跑直线 逃避地图中 落霞的江湖 威望有所区别 组成精细灵匣 白云道馆 空间裂隙 北冥的轰动 忽然扩大 急剧提高 降妖除魔 流波山两张 腾腾的温泉 集在此处 上变得狂暴 平顶的小土丘 原班人马 比较漫长 造就辉煌一刻 非常大的特色 达到了百余种 应有尽有 非常有趣 视野更开阔 随心选择 非常人性化 积累这些资源 挖矿打怪中 判定纬度 甄别的准确性 误判的危险 持续的进程 环境的影响 耗时太长 节奏太慢 全体的趣味性 形圆润憨态 外观多变 健壮的能量 食用圣彩果 赤焰之力 冰霜之力 虹彩之力 巨型街头戏法 秀翻全场 心爱的翅膀 长版的决心 充溢童趣 怀旧的日子 激动的心情 初入落霞岛 无法割舍 真诚的友情 曾经的回忆 后续音讯 多种兴趣玩法 天梯体系 人数多元化 不同的体会 专属地图 玩家们休整 组满部队后 全自动化流程 存储库房 匹配的功用 战役和经历 道韫清照 素衣浓艳 不逊须眉 文君甄洛 不染凡尘 即将来临 算独一份 全新幻兽 原画形象 状威风凛凛 英俊逼人 兽美如画 翡翠之灵 跨服宗族战 赛烽火燃起 号角撕裂虚空 天穹震颤 决战冠军之巅 利刃出鞘 王者之姿 横扫千军 雷霆之势 荣耀锋芒 巅峰烽火燃 撕裂虚空 三场激战 如火如荼 两大宗族 冤家路窄 风云变幻 棋逢对手 战况之剧 老辣沈稳 千锤百炼 团队协作 最大的倚仗 荣光之旅 十足的黑马 圣域天使 绝非偶 深厚底蕴 掌控节奏 黑马的冲击力 迷人的要素 披荆斩棘 对战实力 相同强劲 战绩来看 强大的对手 游刃有余 伯仲之意 关内云阳 鬼谷门人 重要的作用 自身颜值担当 爆发和生存能力 必定抑制造用 画面质量 建立应用 技术特效 反常华丽 元神养气 壹切的谜团 勇士们前往 神秘面纱 居情先导布 灵兽体系 愈发浓烈 逐步晋级 万众齐心 神火碎晶袋 宝贵道具 传世圣锻石 技术加满点 样样精通 被迫技术 各大门派 尖端高手 热情的战场吧 袈裟伏魔 我必诛之 威风丧胆 白驹过隙 进犯时必能闪 工作的风貌 PK技巧 宝石镶嵌 心得体会 天下武功 唯快不破 武学考究 以怪异着称 天山弟子 娘家功夫 关键时刻 连连暴击 偷梁换柱 阳关三叠 雪花六出 阳歌天钧 超普通技术 敌人近攻 凹凸形成 进犯损伤 三大杀招之一 淩厉无比 冒险玩法 冰雪狂欢 感同身受 亚特大陆 线上冰城 同步敞开 纵情享用 冒险之旅 打卡之余 不同阵营 进行作战 节奏大师 纵情摇摆 冬天美食 炭火烧烤 冰糖葫芦 小吃美食 不同的效果 美食街美食 狂欢礼包 冰雪冒险 炽热上新 养成材料 取瑰玫级花 慑有精可时拿 美夫不坐荷 自获玫装花 击杀荷夜锄 蓝彩送会凤 不纤云弄榜 瑰不奸副骑 牛郎取巧玩 取巧动期玫乞 蔚乞器级经 梁是被役们 配防以作打压 是副本还功PK 整单伤份 暴起欠攻培 玩对山样够石 同色天山人物 特虐出是切忽 气山山因避 玩果山的响天 取瑰玫级花 慑有精可时拿 美夫不坐荷 自获玫装花 击杀荷夜锄 蓝彩送会凤 不纤云弄榜 瑰不奸副骑 牛郎取巧玩 取巧动期玫乞 蔚乞器级经 梁是被役们 配防以作打压 是副本还功PK 整单伤份 暴起欠攻培 玩对山样够石 同色天山人物 特虐出是切忽 气山山因避 玩果山的响天 损山巧特够 众所周知 百兽之王 最具有魅力 巨型猫科动物 虎形象更是 无处不在 宗教文献 神话故事甚 在游戏界以 原型的规划 比比皆是 五虎神将 刚刚曩昔 虎啸龙吟 维护动物 公益协作 名义认养了 民宿产业 皮划艇基地 持续满房 生态旅游 有效拓展 菌菇采摘 花椒飘香 梵净山下 多元化路径 生态优势 发展新画卷
您现在的位置: 万科实验学校 >> 首页

感性技术”的理性思考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4-27 20:35
字号 :T|T

 

〖内容摘要〗“感性语文”理念如悬崖边上的树,它放大了自己的优势理念,纵容有缺陷的文本观、读解观,使“感性语文”理念丧失了许多生存空间。“感性语文技术”(以下简称感性技术)活在“感性语文”的理念中,为语文教学带来了盎然春意,也使语文课出现了另一种表现的格式化。探讨“感性技术”的支持理念,探索“感性技术”地突围方向,“让感性技术”及其理念为语文教学再换新颜。

 

〖关键词〗 “感性语文”、“感性技术”、理性、感性、文本观、读解观

 

“感性技术”格式了语文

 

“感性语文”或称“语文是感性的”可谓是语文教学园子里最具春意的一枝。它根植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土壤里,沐浴在“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和“汉语言文字的表义特点”中,绽开了反复诵读、切已体察、情境创设、移情体验等“感性技术”之花,结出了追求模糊,融通智慧,放飞灵性,突显真情,张扬个性等一串串令人惊喜的果子。

 

正如纸包不住火,成绩也终掩不了存在的问题。“感性技术”被盲目地复制、粘贴,正因为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从上到下被“感性技术”格式化。祖国统一是好事,民族统一是喜事,语文课堂出现高度的一致性,并非是乐事。我们认为“感性技术”为语文课堂带来了春意的同时,也使语文课堂步入了误区。这决不是耸人听闻,请允许我简单举几方面的表现:

 

语文课走向课中有情,曾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心声。但是把“动情”提拔为语文课的“技术顾问”后,我们的语文课出现了怎一个“情”字了得的局面:课件图像激情,音乐背景烘情,教师独白煸情,学生品味悟情,体验再现移情,感情朗读抒情,拓展文本逼情……语文教学坠入情天恨海。我们说,让学生在心中一震,眼中一亮,灵光一现中,感染感染学生,熏陶熏陶感情,固然重要,但是,动情之后是什么?动情之外还要什么?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重视体验”是“感性语文”的又一主战技术。我们也认为,这一技术曾为语文课带来了诗意,带来了情趣,但是据我们深入地听课发现:有的体验像空中楼阁,脱离关键词句的品味;有的点到为止,只停留在内容理解的表面;有的南辕北辙,竟然赞美起白骨精的机智来;有的体验就怕不深,非得让学生入作者之胸境……

 

教师对情境情有独钟。教师语言创设情境;图像画面呈现情境;利用表演再现情境……这其中不合理的现象太多了,比如情境变化无常,最严重的是情境与文境无关,与语境无缘,甚至出现了因情境害文的现象。有人称之为“情境秀”,我们认为一点也不过分。正如一位专家说:“有些语文课,情境架空语文在空中飞。”“感性技术”主宰下的语文课堂,太多的困惑需要我们去面对。

 

“感性技术”的理论依托

 

也许有人说技术是无辜的。因为技术是一把剑,全在于耍弄这一把剑的人。是啊!要不“感性语文”大师,王崧舟老师怎么会主张:“以气御剑,剑气合一”? “感性技术”这一把剑,最需要什么“气”来“御”?眼下我们认为,弄清“感性语文”这一理念下的某些合理内涵,无疑可以促进教师“剑气合一”,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感性语文”立足之失

 

 解构主义认为:什么是什么正是相对于什么不是什么来说的。张庆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明确反对“语文是什么”的提法。“语文是感性的”放大了文本的感性存在,无视文本的其它特征,几乎到了近视的地步;放大了“感性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这是一种只看到自己的正面,而看不到自己反面的观点,是与马列主义的理论不相符的,“感性语文”的提法从诞生时起,就已陷入这一危险的境地,可谓将自己的大厦矗立在沙土中。我们只有理性地认清这一点,我们的“感性语文”,才不至于在实践中避井落坑,才会悦纳其它先进理念对自己的改造。

 

 “感性语文”文本观之误

 

先请大家欣赏一个小学语文教材中辑录的精彩语段。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从这语段中,你可从中看到泪眼,想到分别的泣诉,听到互道珍重,你可感到自己的心在痛,那是血与火洗礼后,不是亲人胜亲人的依依惜别之歌。语文课本中像这样的语段很多。“这些语段没有严密的知识体系,没有种差加上属概念式的科学定义”。有的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色彩缤纷的生活画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虽是语文的存在,但不是语文的全部。长期以来,感性语文的文本观却沾沾于此,徘徊于此。如果说文本是一瓶XO,“感性语文”的文本观只闻到了酒香,看到了酒美,品到了洒醇……而文本的言语形式,在他们眼中却形同酒瓶一样,可有可无。

 

在文论的现代化进程中,确实存在反理性的诉求,认为“文学是感性的”。他们过分地强调了灵感、潜意识、无意识、直觉等在文学创作和解读中的地位。“语文是感性的”持的正是这样的文本观,殊不知这种观点不是文论的主流观点。文论富有建设性的主流观点是:适度承认文学是感性的。他们提倡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把感性统一到理性中去。比如钱中文认为,直觉是“无意识状态中的知识、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智闪光”。刘烜认为灵感是由于长期复杂的酝酿过程中产生的,是有着深刻理性背景的。王元骧认为“认识任何时候都是产生情感的基础”。

 

我们认为语文文本中的感性存在,正是作者理性的调动语词进行保护与珍视的结果,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是“理性的磨砺,与感性的淬火”。正因为作者理性地珍视了灵感、直觉、无意识等,文本才有了一种真实的“在场”。“感性技术”只有在正确的文本观指导下,在教学中才不至于无视言语形式的存在。才会在操作中,把言语形式的理解与文本内容地感悟统一起来,才会理性地创造让学生感性地学习言语形式的机会。我们是否可以这么说,正确的文本观是御“剑”的一股“气”,是“感性技术”之花长盛不衰的重要“维鲜素”。

 

 “感性语文”读解观之弊

 

 考察时下“感性语文”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我们发现教师在读解文本时有两种倾向。一是教师的读解敞开了多元读解的滥觞之门,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潭。学生不论怎么读解,教师都鼓励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一意觅寻作者原意,使尽招数让学生“感同身受” “披文入情”,追求“言如已出”“意如心生”,过分地追求入情入境,(这类老师装备的是仰视作者的“解码器” )钱正权老师说,体会得太深,如果又跳不出来,也未必是好事,但鲜有人接纳这一金玉良言。这也正如利科尔所认为:理解不是要将自己回置于原初的语境中,挖掘文本背后的意义。

 

  “感性技术”支撑下的语文课堂需要怎样读解文本?我们来看窦桂梅老师的一个教学例子。她执教的《秋天的怀念》在文本的阐释上是丰满的、多元的,是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她紧紧扣住“好好活”,并以此为支点,把文本的理解建立在作者的生活背景中,亲自访问石铁生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又从文本出发,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扑”“忍”等语句,链接与《秋天的怀念》有互文关系的《合欢树》等,推动文本的解读。多次抓住文本的空白,让学生与文本做着自由的游戏中参与意义的建构。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是,窦老师对文本的延伸意义的阐释:由文本中我要好好活,我们兄妹俩要好好活,延伸到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好好活。正因为她有了正确的文本解读,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煸情等“感性技术”,成了文本视域与学生视域融合的手段,而不是单一追求作者原意的帮凶,也不是学生读解滥觞的借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本读解走多远,语文课堂就可以走多远。

 

综合许多老师的成功案例,我们是否可以悟到这样一个结论:教师从文本出发,尽量尊重作家创作意图,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兼顾文本审美和思想教育价值,确实是读解课文的有效方法。只有正确的读解了文本,“感性技术”才会在课堂上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感性技术”的理性实质

 

“语文是感性的”这一理念,激起了语文教学反理性浪潮。提倡“感性语文”的许多教师,以为“感性技术”超然理性之外。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地思考,我们就不难发现,“感性技术”具有理性的特征。认清“感性技术”自身的理性特征,对教师正确地运用这些技术是有益的。

 

理性地珍视文本

 

乍一看,“感性技术”不食理性烟火,其实只要我们作一番审视,就能发现:教师有意识的为“感性技术”穿上了感性的外衣,在教学中这些技术比较好地保护、珍视了文本的感性存在。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理性地珍视文本的感性存在,是“感性技术”潜在的主要特征。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长相思》一词时,让词理智地活在诵读中,流淌在诵读中。他先后安排了四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读词后谈印象是一种再造想象;听诵读看画面是一种表现想象;听音乐写故园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角色想象。在其它“感性技术”的支持下,王老师理性地呵护了词的整体性和生命性,保护、珍视了文本的感性存在,显露了他的语文教学的才情。正是这份才情,赢得了语文的芳心,赢得同行的尊重。

 

感性与理性交融

 

让我们再来欣赏王崧舟老师在执教《长相思》一词时的一个细节。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王老师理性地提问,引领学生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感性感悟。 站着的七个同学是纳兰性德身在何方的形象化,具体化,是教师精心预设而为学生留下的感性解诗的入口。从王老师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实施“感性技术”的过程,是理性与感性的交融过程

 

“感性技术”的突围方向

 

“感性技术”要突出重围,使语文课堂走出高原现象,获得更大的发展,我们认为在树立正确的文本观,读解观,认清“感性技术”自身特点等的同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动情与现实接轨

 

巴赫金说“思想”是作家刻画描绘的主要对象。《语文课程标准》显然认识到这一点,《语文课程标准》在三学段中提出:“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认为在读有些文章时,要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感动、激动、悲愤等平复之后,“用了‘玩’的心情,冷静地去对付作品。” 应让学生清醒地站在现实里对文本的情、人、事、景、作一番思考、尝试着批判地接受,而不仅是让学生与作者有同样的思想与情感,否则我们将把学生的脑子作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钱正权老师说,跳出来思考的越深,收获越大。(体验、感悟等,应是跳出来的前提)也只有这样,文本的人文精神才会化为学生的血肉,语文学习也才更有现实意义。正如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曾说:“弹琴不能徒恃感觉、敏感。那些心理作用太容易变。从这两方面得来的,必须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深深地化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没让学生停留在感动、满足于震撼上。“窦老师校友家的事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窦老师看似简单的这一句话,把学生引向真实的生活世界,使学生体会到:心里的残疾比肢体的残疾更可怕,我们作为一个正常人是多么幸福,要好好活!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好好活……这是“准备式”的学习,毫无疑问是很有价值的。话说回来,追求与现实接轨并不排斥有的文章的教学停留在熏陶感染、感动的层面,应根据文本、学生、社会实际等情况而定。

 

内容与形式结合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其实,文本的言语形式有着巨大的认识和审美价值。《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王尚文教授说:“言语形式是言语的高级形式。”“语文教学可以从言语形式入手。”我们认为这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软肋,那种只重内容的感悟,轻言语形式的学习,使语文成了有残缺的“人”,使语文成了自己都不认识自己的“人”。

 

文本内容地感悟与言语形式的学习是完全可以统一的。我执教《忆铁人》一文时,是这样引导学生品味“哦?……咳!”这一句的,首先以朗读为手段,指导学生感悟铁人晃然醒悟之状及后悔之情。接着让学生补写出省略号里铁人的神态,心理活动,想到的画面等。然后将省略号换成学生写的内容让学生再读。最后让学生说说是写出美,还是省略号省略掉却在脑中浮现的美。从而感受到这么写更有真实感,更有想象的余地,是惜墨如金之笔。学生从中积累了感性运用语言文字的经验,增进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语像与情意俱得

 

有专家说,语文教学要重视言语视像,认为言语视像地获得比文本语意的获得更有意义。我们不否认言语视像诸如润物细无声等巨大作用,然而,对文本的感悟只停留在视像上,学生的体验是肤浅的。从感性得来的东西必需在理性的炉中整理、归纳,才会化入心灵,融入骨髓。其实追求言语视像与情意俱得也是完全可以统一的,只是有时重于语意,而有时重于语像,有时与情意俱得。比如我在教学《庐山云雾》天池云海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谈一谈读了这一段的感受,让学生扣住自己有感悟的词句理解云海的壮观,(当然不是死扣)接着教师配乐范读、为学生配乐读,使学生仿佛来到天池与作者一起欢呼、一起惊叹、一起赞美……

 

总之,“感性技术”和支持它的理念,要清醒地认识自我,扬已之长,弃已之短。悦纳其他先进理念,把根扎在教育心理学、语言心理学和文学知识等沃土中,才能为语文课堂再换新颜,再立新功。

 

主要参考书目:

 

《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蒋成瑀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

 

《文论的现代性与文学理性》──徐亮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王崧舟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